義大利人一直因為別人惡搞披薩生氣,真的是有原因的。
義大利人對食物有一種外人不懂的「堅持」。
在義大利文中,有一個詞叫做「Territorio」,字面上的意思是「地區性」,但在義大利飲食文化中,意思是「食物和土地的緊密連結」。
當然,我們也有萬丹紅豆、阿里山愛玉等當地名產,但「Territorio」是更進一步,講一道菜怎樣傳承這片土地的氣候、土壤、人文歷史甚至情感。
而且義大利也是系統化地在保存這個文化,例如 DOP (原產地名稱保護認證) 、 IGP (地理標示保護認證) 等標章,還有官方的廚藝學院在制定「義大利菜正宗做法」
你完全可以說,在義大利,食物是土地的靈魂。
在義大利,總共有超過 200 種義大利麵、500 種乳酪、1000 種葡萄酒——每一塊土地都有自己的故事,而食物則是土地說故事的方式。
起司職人在意土壤,會去研究新鮮草料與乾草的搭配怎樣影響牛奶的味道,最終呈現在帕馬起司的味道裡頭;葡萄酒師在意特定年份的氣候、雨水量、溫度怎樣影響葡萄的生長。
如果你從南義走到北義,你真的可以吃出不同地區的風味。
例如南義盛產橄欖油,喜歡用柴燒窯烤披薩和烤肉,帶出橄欖油香氣;北義很冷,就愛吃燉菜配牛奶和牛油,走暖心療癒路線——「舌尖上的義大利」絕不是隨口說說。
這篇文章,我會跟你介紹義大利必吃美食(義大利麵、披薩、燉飯...),除了這些常見的食物以外,義大利必吃的當地特色小吃有哪些,以及——如何像個內行老饕一樣選餐廳、點餐、避開人潮。
重點摘要:
義大利不只有 Ristorante,其他一定要認識的 13 種餐廳
有人說義大利麵是馬可波羅在 13 世紀,從中國帶回來的麵食。但義大利食物史學家認為,早在馬可波羅出發去東方旅之前,古希臘和羅馬就已經有義大利麵的雛形。
義大利的義大利麵太多種類了,你絕對會眼花撩亂,但最經典常見的款式大概是這幾種:
卡邦尼義大利麵(Carbonara):正宗的卡邦尼食材很簡單,除了麵以外就是雞蛋、佩科里諾奶酪(Pecorino Romano)和豬頰肉(guanciale)。
佩佩起司義大利麵(Cacio e Pepe):名稱意為「起司與胡椒」,以義大利麵、佩科里諾奶酪和黑胡椒製成,強調製作乳化醬汁的技巧。
阿瑪特里夏納義大利麵(Amatriciana):起源於拉齊奧地區的阿瑪特里切鎮,主要材料包括豬頰肉、番茄醬和佩科里諾奶酪。
如果你去羅馬,推薦 Armando al Pantheon 這家位於萬神殿旁的餐廳,招牌菜就是 Carbonara 和 Cacio e Pepe。
《延伸閱讀:義大利麵歷史、必吃經典菜色、羅馬米蘭餐廳名單推薦:每一口,都是跨越千年的旅行》
(威尼斯必吃經典墨魚麵。照片由領隊實際拍攝)
義大利的披薩有兩大流派:羅馬陣營和拿波里陣營。
拿坡里披薩麵皮鬆軟,且注重傳統規範,除了一定要柴燒以外,嚴肅的披薩店連選用什麼木材都有標準,甚至還有專門的歐盟 TSG 傳統特產保護認證,是義大利的「正統派」。
反觀羅馬披薩比較隨興,麵皮偏向薄脆派,配料要放什麼、要怎樣烤就比較不在乎,電烤箱也 ok。
「切片披薩」Pizza al Taglio,厚厚的麵皮比較像佛卡夏,切成正方形,按重量賣;
「圓形披薩」Pizza Tonda,麵皮口感薄脆如紙,帶點焦痕,非常讓人上癮。(傳統上只有晚上才能吃,因為烤這種披薩要開高溫柴燒爐,晚上主廚才不會熱暈。現在用電熱烤箱就整天都有了)
不過,還有一種不常見的橢圓披薩「Pizza Pinsa」,分量剛好一個人吃,比 Tonda 厚一點。
Pinsa 的麵糰組成跟一般的 Pizza 不太一樣,會額外混入黃豆和米,麵團含水量高達 80%。上面的配料風格也不太像是常見披薩,紅醬比較少見。有些「Pinsa 正統派人士」甚至覺得上面不可以放紅醬,只能放配料,要走清爽高端路線。
總之不管羅馬還是拿坡里,每種披薩都有自己的一票擁護者。遇到義大利人因為披薩而吵架的時候,拿一杯氣泡酒旁觀就好,別輕易加入戰場。
其他不能錯過的披薩:
威尼斯的小鯷魚披薩(Tiny Anchovy,Aciugheta) 愛吃魚的人一定要試試。
拿坡里平民美食「炸披薩」(pizza fritta)(又稱為「人民的披薩」pizza del popolo),麵皮包起司跟臘腸碎下去油炸,外酥內軟超好吃。
(義大利經典:瑪格麗特披薩。照片由領隊實際拍攝)
*羅馬
最地道的切片披薩(pizza al taglio):Bonci Pizzarium 口味很多,經典的瑪格麗特、各種火腿款式都有。
薄脆口感的 Pizza Tonda:Emma 和 Li Rioni 。
橢圓披薩 Pizza Pinsa:Pinsere 的外帶款很小片精緻,值得試試。
創意風格披薩:試試 Sant’Isidoro Pizza & Bolle。斯翠新鮮起司(Stracciatella)、生蝦、薄荷的奇特搭配,配上一杯氣泡酒,絕對刷新你對披薩的想像。
*米蘭與威尼斯
Piz :名副其實的網紅店,他們只做三種披薩:瑪格麗特、Bianca 和 Marinara。可能要排隊,但上餐速度很快,氣泡酒跟披薩馬上到。
Marghe :喜歡柔軟披薩餅皮的人必吃。
燉飯的起源雖不明確,但它的歷史和義大利北部的稻米種植密不可分。18 到 19 世紀,稻米在當地的普及,讓燉飯成為北義美食的經典代表。
燉飯使用的米是阿波利奧米(Arborio)或卡納羅利米(Carnaroli),飽滿短胖,而且燉飯一定會煮成「彈牙」(Al Dente)的口感——台灣人一定會覺得半生不熟,但義大利人就愛這種嚼勁。
傳統的燉飯是很花時間的耐心料理,需要不斷攪拌並逐步加入熱湯,讓米粒釋放澱粉,煮到濃滑的口感,跟台灣用醬汁勾芡做出濃滑感的燴飯風格不同。
燉飯也和當地食材密切結合。例如在威尼托(Veneto),一般會加入鰕虎魚增添鮮味;倫巴底(Lombardy)常用卡斯特馬諾乳酪打造濃厚奶香等。
以下是義大利常見的燉飯種類:
米蘭燉飯(Risotto alla Milanese)
加入藏紅花的米蘭風燉飯,擁有金黃色的外表與濃郁香氣,藏紅花作為高價香料,也象徵了這道菜的高貴。推薦餐廳:Trattoria Da Abele(米蘭)。
松露燉飯(Risotto al Tartufo)
松露控的最愛!黑松露的濃郁香氣撲鼻,常成為北義秋冬餐桌上的主角。Il Tartufo(斯波萊托 Spoleto)
墨魚燉飯(Risotto Al Nero Di Seppia)
威尼斯特色料理,使用墨魚天然墨水,將燉飯染成一片黑色,帶有清爽的海鮮鮮味。推薦餐廳:Enoteca al Volto(威尼斯 Venice)
(充滿淡菜與貝類的超鮮味海鮮燉飯。照片由領隊實際拍攝)
義大利人的生活,怎麼可能少得了起司?從古羅馬時期開始,它就是義大利人的日常食材。到了中世紀,還出現專門規範起司製作的行會,讓手工技藝代代傳承,到今天也嚴格保護。
全球知名的「帕瑪森起司」(Parmigiano Reggiano)就是艾米利亞-羅馬涅地區(Emilia-Romagna)數百年以上的傳統,也有產地保護認證(PDO)。
義大利人也常因為對起司的堅持,一天到晚吵架。
像是羅馬地區的經典名菜「 pasta amatriciana 」(豬臉頰肉的番茄紅醬義大利麵),傳統派就認為一定要放「羅馬綿羊奶起司」(Pecorino Romano),在他們面前撒帕馬森是會翻臉的。
「哥吃的不是起司,是鄉愁。」對義大利人來說,起司多少是一種家鄉味。試著理解他們對食物的奇特堅持,吃出不同起司之間的細微差異,絕對是義大利旅行樂趣之一。
(起司專賣小店的日常樣貌。圖片來源)
義大利葡萄酒的歷史可追溯到古希臘人,他們在義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島建立殖民地,帶來了釀酒技術。後來羅馬人進一步發展了葡萄栽培和釀酒技術,並將葡萄園遍布義大利半島。
19世紀義大利統一後,國家釀酒業開始發展,建立了相關法規與品質標準。到 20 世紀開始有 DOC、DOCG 制度,讓義大利葡萄酒正式系統化,成為世界上葡萄酒重要產區之一。
DOC (Denominazione di Origine Controllata) 的意思是「法定產區制度」,在 1963 年模仿法國的 AOC (原產地命名制度)設立。DOC 對葡萄品種、產區、產量、釀造方法都有規定,酒瓶頸部會有特殊封條作為認證。DOCG 則是更高一級的 DOC。
第一次接觸義大利葡萄酒?別擔心,我也是。
以下幾種方法可以讓你簡單入門:
⇨ 最懶人點酒法:點餐廳的自家酒(vino della casa)。餐廳自選的酒款通常採購自當地酒莊,高機率可以用便宜的價格喝到很不錯品質的紅白酒。
⇨ 稍微入門法:四大酒款
推薦可以先從這四種開始:
紅酒: Chianti(奇揚地) 或 Montepulciano d'Abruzzo,這兩種口感都很溫和,新手友善。Chianti 很適合搭配番茄基底的義大利麵或披薩。
白酒:推薦 Pinot Grigio (灰皮諾)或 Vermentino(維蒙蒂諾) ,非常清爽也很好買。Pinot Grigio 最適合配海鮮或沙拉。
⇨ 選對場合:輕盈白酒(如灰皮諾)適合作為開胃酒;濃郁紅酒(如巴羅洛Barolo)配正式大餐比較合適。
⇨ 試試氣泡酒:Prosecco 適合喜歡清新爽口感的人。
⇨ 酒標上如果有 DOC 或 DOCG 標誌,這表示這瓶酒有達到一定品質標準。
⇨ 從年輕的年份開始挑,通常這類酒果味比較濃、口感單純,對於剛開始喝葡萄酒的人比較容易接受。
⇨ 請教專家:別害羞,侍酒師都很熱情的。
⇨ 做好記錄:認真想探索的話,可以每次試酒後都把瓶身拍下來,記下酒名跟你喝起來的感受,幫助你未來挑酒更精準。
(托斯卡納的酒莊。圖片來源)
咖啡,義大利人生活中無可取代的靈魂飲品。在義大利人的日常中,咖啡已經不只是飲料,而是一種生活態度,傳遞著這個國家對傳統和品味的重視。
17 世紀,咖啡進入威尼斯,迅速成為上層知識圈與資產階級的熱愛。相對於當時的貴族喜歡喝酒,咖啡成為菁英份子的知性象徵(對,當時的文青跟現在的文青都喜歡咖啡)。那時的咖啡館,是醞釀理性與啟蒙運動的場所,也是城市裡頭最活躍的社交場景。
1750年,劇作家 Carlo Goldoni 的戲劇《La Bottega del Caffe'》(咖啡小館)以威尼斯的咖啡館為背景,描繪了一天當中,不同城市的好人壞人都在此交集。劇中經典台詞:「過去流行美酒,今天咖啡成了時尚。」
進入 20 世紀,義大利人發明了 Moka 壺,讓濃縮咖啡正式普及化,家家戶戶都有濃烈的咖啡香。
義大利因為咖啡的文化深遠,衍伸出一套對於咖啡的傳統。比如最常見的「過中午不可以喝卡布奇諾」,義大利人是認真的,因為認為下午之後喝牛奶對腸胃不好。
曾經有個咖啡師朋友跟我說過:「下午過後還點卡布奇諾,在我們心中那是一種犯罪。當然我理解你來自不同國家,如果你真的要點,我會皺眉,但還是會幫你做。除非你拿卡布奇諾來配披薩,那我會報警。」
當然這個是老派的規矩了,今天的義大利在比較年輕的城市(例如米蘭),或者在咖啡首都 Trieste,下午喝有奶的咖啡也不太會有人管你。
無論如何,義大利的咖啡文化是全球知名且獨特的。
走進任何一間咖啡廳,跟咖啡師說一聲「al banco per favore」(我要站著喝,麻煩),靠在吧台上靜靜品嚐你的義式濃縮,你就馬上融入了這個獨特的義大利生活脈動裡。
延伸閱讀:【 義大利旅遊.咖啡文化深度指南:義大利人怎樣喝咖啡?喝什麼咖啡?從「撒旦的飲料」到上帝的祝福,義大利咖啡的 11 種風貌。】
(義大利的日常咖啡廳長這樣。圖片來源)
(世界著名的義大利「金杯咖啡」Tazza D`oro。領隊實際拍攝)
義大利人樂天幽默,又有點浪漫的個性,完全可以在「開胃酒」這個文化看出來。
當然,你要幾點開始喝酒那是很個人的事。但是如果有個民族不約而同,在晚上六點的時候就開始喝酒,那是整個國家的事。
義大利就是這樣一個可愛的國家。大約在傍晚五點到八點左右,原本白天還是咖啡館的「Bar」就會翻身變成「酒吧」,讓人們在這裡聚集喝點小酒,吃個點心,把工作或學校的壓力卸下來,跟朋友聊天交流。
叫做「開胃酒」的意思,就是這是在晚餐之前去喝的,大家喝一喝剛好續攤去吃晚餐。我覺得這是屬於一整個民族的浪漫:白天屬於工作,晚上屬於生活。從傍晚開始的開胃酒時段,就是一種切換的儀式。
「開胃酒」時間,人們常喝的酒類包括葡萄酒、Prosecco 氣泡酒,或者這個時段專有的「 Aperol Spritz 」,是由 Aperol 或 Campari 為基底,混和蘇打水和葡萄酒調製而成的「阿佩羅雞尾酒」。
義大利人注重吃東西不能傷胃(連牛奶都會注意),因此喝酒一定要配小點心的。開胃酒時段通常會搭配「spunciotti」,切一片長棍麵包,上面用小竹籤串著火腿、橄欖、起司等配料的小點心。
(西班牙也有類似的食物,叫做「 pinchos 」,餐廳會在麵包上面玩各種花招,像是用火腿串出一朵花,或者炸蝦垂直插在上面變成飛龍在天之類)
(西班牙巴賽隆納的 Pincho 吧。作者實拍)
在北義大利,酒吧之間競爭激烈,有些會把點心「加碼」直接給你一頓迷你全餐,豐盛到名稱不叫做開胃酒了,改叫「Apericena」,意為「開胃酒加晚餐」,讓你吃著喝著就把晚餐給吃完了。
Aperitivo 在威尼斯旁邊的帕多瓦(Padova)特別受歡迎,知名的酒吧大多聚集在 Piazza delle Erbe 和 Piazza delle Frutta 兩大廣場一帶,有機會去的話可以探索看看。
(一杯酒,兩盤小菜,三個好友,四點開喝,義大利生活的極致寫照。圖片來源)
Gelato 義式冰淇淋,絕對是義大利必嚐的美食之一。
「 Gelato 」 跟我們平常吃的「 Ice Cream 冰淇淋」很多人分不出來,但其實差別很大。
從配料來說,義大利的 Gelato 脂肪含量低(4-9%),主要使用牛奶;相比之下, Ice Cream 脂肪含量較高(14-25%),會加入奶油和蛋黃來讓味道濃郁。
製作方式方面 Gelato 攪拌速度慢,加入的空氣少,因此口感更密實且絲滑;Ice Cream 攪拌速度快,空氣含量高,吃起來較為蓬鬆輕盈。
另外,Gelato 的製作方式也沿襲義大利「Territorio」在地餐桌精神,強調使用新鮮的當地食材,因此你去不同的地方,都有機會吃到當地獨特的口味。
例如阿瑪菲(Amalfi)盛產檸檬、阿爾巴(Alba)盛產榛果,你完全可以一路玩義大利,一路吃冰淇淋感受不同地區的「風味」。
西西里推薦: Bar De Luca 的冰淇淋一定要吃。
羅馬推薦:Fatamorgana、Giolitti、Al Settimo Gelo 和 Gelateria Del Teatro。
既然來了,就得要好好體驗一下義大利人的國粹,一天吃個兩次都不算過分。
(號稱「全世界最好吃冰淇淋」的聖吉米那諾世界冠軍冰淇淋。領隊實際拍攝)
⇨ 正式餐飲
⇨ 休閒餐飲
⇨ 地區特色
⇨ 街頭小吃和簡便餐
⇨ 市場
延伸閱讀:【 義大利旅遊最道地的平民美食用餐指南:街頭小吃、義大利自助餐、家庭餐廳、熟食店外帶...吃貨必備指南(2024)】
(義大利的日常小吃店—— Trattoria。圖片來源)
義大利早餐很小巧精緻、節奏輕快,義大利人平均只花 13-18 分鐘吃早餐,目的是馬上獲得能量(糖分)開始這一天。
最傳統的早餐搭配是一杯咖啡(espresso 或者卡布奇諾)配上一個奶油和橘子果醬內餡的麵包卷/可頌。如果想多點選擇,也可以試試優格、西西里血橙榨汁(spremuta d'arancia rossa)。
冷盤火腿、起司、水煮蛋、炒蛋等蛋白質幾乎不會出現在義大利的早餐桌上,統計指出只有 5% 的義大利人會這樣吃早餐。(營養師表示搖頭)
體驗義大利早餐的最佳方式有兩種:
一是逛當地的傳統市場,買些麵包和飲品,然後在公園或廣場野餐;
二是學當地人,進咖啡廳點一杯濃縮咖啡,搭配一款甜點,站著邊吃邊慢慢開啟這一天。
麵包甜點的選擇十分多樣化,包括:
總之就是很甜。
如果你不喜歡一大早吃甜的,有少數咖啡館會提供火腿起司三明治(通常稱為「Toast」),但大部分情況下只能自己在超市買好食材,在住宿處準備鹹食早餐。(也比較健康)
(義大利得經典早餐選項:咖啡配甜可頌。圖片來源)
一套義大利傳統全餐,會包含「四菜一甜點一咖啡」:
前菜(antipasto):輕食
第一道主餐(Primo piatto):義大利麵、燉飯、披薩...等經典
第二道主餐(Secondo piatto):魚、肉類
副餐(Cotorno):蔬菜
甜點(Dolce):提拉米蘇,以及更多精彩的
咖啡(Caffe):對,不只午餐,偶爾晚上吃完飯也會來一杯咖啡(加烈酒版本的 correcto)
基本上一個全餐的份量,對台灣人來說是 2~3 人份,一定會吃不完。
義大利人也不會每天吃全餐,只有在特殊場合才會這樣做。(類似我們的辦桌)
因此,到正式的餐廳,推薦你跟當地人一樣點餐:一個人兩道菜就好(甜點也算一道)。
例如「前菜+第一主餐」或者「第一主餐+甜點」,這樣就可以了。
⇨ 夫妻兩人:點「前菜、第一道、第二道、甜點」份量就很夠了,或者「兩份前菜、兩份主餐」,這個吃法也很義大利。
⇨ 小團體:一樣一人 1~2 道,但多點一些「前菜和第一道主餐」一起分食,「第二道主餐」點少一點,因為通常是一整份的魚或肉要切。
照這個方法,在當地的 ristorante 高級餐廳點餐,通常你會吃得很剛好,而且絕對比觀光區的餐廳還便宜。
延伸閱讀:《義大利餐廳點餐手冊:從前菜到甜點,像個當地人一樣吃飯》
(義大利羅馬的 Ristorante Arlù 菜單,現在你看得懂基本的前菜、主菜、甜點單字了。圖片來源)
義大利物價有明顯的 「北高南低」 趨勢。
例如米蘭和威尼斯,一個是世界級精品首都,一個是世界級觀光首都,可想而知,這兩個城市的物價基本上是義大利的天花板。如果想在這裏吃高級餐廳,要有花大錢(一百歐以上)的心理準備。
中部的羅馬(Rome)、佛羅倫斯(Florence)和波隆那(Bologna)價格居中;
南部的西西里(Sicily)則非常平價,是省錢旅人的好朋友。
算起來,在中價位的「正式餐廳」(ristorante)裡吃一頓大餐,不同地區的每人價格大概是:
但上述是正式大餐的價格。日常的餐飲,外食一餐大約 5~20 歐搞定差不多,5 歐以下只有自己煮的選項。
延伸閱讀:《義大利旅遊最道地的平民美食用餐指南:街頭小吃、義大利自助餐、家庭餐廳、熟食店外帶...吃貨必備指南(2024)》
午餐:建議在「12:00」左右抵達餐廳,因為大多數義大利人會在 13:00-14:00 之間吃午餐。
晚餐:建議在「19:00」左右抵達餐廳,多數餐廳這個時間開始營業,義大利人通常在 20:00 之後才慢慢出現吃晚餐。
通常,只要能避開「專門做觀光客生意的餐廳」,你都可以獲得中上水準的餐點。
以下九個訣竅,可以幫助你判斷可以選擇哪些餐廳:
⇨ 絕對避免「We speak English.」 招牌。這種一定是觀光客餐廳,通常貴又不好吃。最好選擇看起來裡面都是當地人的那種。(例如,穿西裝打領帶的上班族,穿著粗獷/樸實的藍領階級,這種一定是當地人。)
⇨ 避開觀光區地段。就算不是觀光客餐廳,這個地點的租金貴,餐點價格也貴,品質不一定比較好。
⇨ 如果菜單放在門外面,套在塑膠資料夾裡,又有一張一張的大圖片,不用懷疑——就是觀光客餐廳。
⇨ 避開那些有服務生在門外招客的餐廳——好的餐廳通常不需要這樣做。
⇨ 避免選擇有圖片菜單或多語言菜單的餐廳,一樣,觀光客餐廳。
⇨ 小心那些大力宣傳自己是「義大利經典古早味」的餐廳。在觀光區很多餐廳會為了滿足「美國遊客對義大利的想像」,提供「美式義大利菜」,例如,肉丸義大利麵、凱薩沙拉、炸帕馬森起司條...等。這類餐廳通常會寫「 Authentic Italian Restaurant 」(對,用英文)。掌握好一個道理:在台灣真正厲害的老店不需要說自己是「台灣古早味」,義大利也是。
⇨ 留意價格過低的餐廳。優質食材成本較高,好的餐廳會根據食材品質合理定價。
⇨ 嘗試當地的特色菜。義大利各地區有其獨特的美食,在威尼斯必吃 cicchetti(串物小點);佛羅倫斯 bistecca alla Fiorentina(大牛排);拿坡里則是披薩。
⇨ 注意餐廳營業時間,七點之前就開始營業的,有高機率是賣觀光客的,要避開。
正式的 Ristorante 一般通常接受兩人以上的客人,一個人旅行時會有一點點麻煩。不過義大利還有非常多適合單人用餐的選項:
⇨ 咖啡館與酒吧:很日常的地方,適合一個人享受咖啡、spritz 調酒、葡萄酒等,可以搭配糕點、小三明治( panino 或 tramezzini ),就是一餐輕食。
⇨ 三明治店和熟食店(Salumerie):拿一個簡單的 panino 三明治到公園野餐,簡單搞定。
⇨ Trattorias 和 Osterie 等當地小餐館:場合調性也是很輕鬆隨性的,一個人用餐也不會感到違和,坐在那邊偷看桌邊的人吃飯也是一種文化觀察。
⇨ 葡萄酒吧(Enoteche)和威尼斯的 Bacari:這類場合氣氛很悠閒,不會有人管你是不是一個人,如果你比較外向,也隨時可以跟身邊的人聊天(畢竟大家都有點醉)。尤其 Bacari 充滿各種豐富點心,是非常棒的用餐體驗。
⇨ Aperitivo 開胃酒時段:10 歐點一杯酒,吃點心 buffet,單人食客友善。
⇨ 參加美食導覽活動:讓當地導遊帶你體驗美食同時,認識不同國家的旅人朋友。
總而言之,義大利人本來就挺友善熱情的,加上在餐廳裡大家都有點醉,隨便開話題隨便聊,一個人旅行一點也不是問題。
你還是可以去 Ristorante,但如果是熱門餐廳加上忙碌時段,有些餐廳可能不願將雙人桌提供給單人食客。建議直接在餐廳剛開的時候(七點)就去碰碰運氣。
另外,旅遊區通常都會說英文,但學幾句義大利語短句,比如「Un tavolo per uno, per favore」(請給我一個人的座位)、「Scusi, quella carne è mia.」(不好意思,那塊肉是我的),能讓你更融入當地,打開話題。
---
旅行社,是連接人與世界的橋樑。
身為一群深度玩家,我們的熱情,就是帶你遊遍全世界。
關於旅行,真正重要的問題,都不是去哪裡、怎麼去、玩什麼...這些行程的規劃都交給我們就好。
真正重要的問題是:人生只活一次,你何時出發?
來看看職人團隊操刀,為你設計的精彩行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