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錄:
咖啡最早的起源是非洲,來自「衣索比亞」高地。
在十六世紀左右流行於中東,當時的阿拉伯商人掌控了所有咖啡的商業活動,因此咖啡樹的植物學名「 Coffea arabica 」的 “arabica” 這個字就跟阿拉伯人有關係。
在 17 世紀,荷蘭人與威尼斯人大量地到中東往來進行貿易,於是咖啡也漸漸地從阿拉伯半島傳到了地中海和歐洲地區。
但是,咖啡一開始進入歐洲時,其實是受到排斥的。
當時的歐洲基督教信仰色彩非常濃厚,遇到咖啡這個跟阿拉伯、土耳其文化緊密連結的外來物,很快就被稱為「撒旦的飲料」。當時,教會當局曾討論是否要禁止教徒喝咖啡。
後來,羅馬教皇克萊蒙八世(Clemens PP. VIII)決定給咖啡一個公道,親自試喝。
沒想到喝了一口,教皇本人馬上被咖啡的香氣征服,笑說:「這麼美味的飲料,讓異教徒獨占太不公平了。不如我們把它施洗,讓咖啡變成基督的飲料。」
從此,咖啡就地正名,成為「上帝的飲料」,並且在威尼斯地區迅速普及。
1720 年,義大利著名的「花神咖啡館」(Café Florian)在威尼斯開業。那時候,咖啡還是上流階級的專屬,「咖啡館」是個文人雅士的聚集場所,藝術家、思想家、政治家會在這裡討論時事。後續顛覆人類文明的啓蒙運動、理性思潮就在這裏誕生。
來到 20 世紀,咖啡也漸漸地從精英象徵,變成大眾的日常。
1901 年,義大利人路易吉.貝澤拉(Luigi Bezzera)發明第一台濃縮咖啡機,用蒸汽壓力更快速地煮出咖啡。這個發明剛好搭上義大利都市化進程,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,這種可以快速萃取咖啡的蒸氣咖啡機很快地就被各地採納。
1938 年,阿基萊.加吉亞(Achille Gaggia)發明「手壓式槓桿」的咖啡機,用人工施力加強萃取的蒸汽壓力。這種方法做出來的濃縮咖啡,上面會浮著一層褐棕色的「咖啡脂(crema)」——我們今天熟悉的「濃縮咖啡」才正式現身。
今天,大部分的咖啡館都採用了電動加壓的濃縮咖啡機,但仍有不少咖啡館使用傳統的「古早味」手壓式槓桿咖啡機。
「濃縮咖啡」的出現,也象徵人類進入工業時代,將過去只屬於精英階級的咖啡與蒸汽技術結合,變成大眾化、效率與機械技術的結晶。
而義大利人就是在這個工業革命的背景下,演化出獨特的咖啡文化——「咖啡吧」(bar)是都市忙碌腳步下的短暫休憩處,也同時是與陌生人聊上個兩句的地方。
這種結合了「效率」、「社群感」和「機械美學」的咖啡文化,是義大利最特別的地方,也是義大利人的身份象徵。
(Bezzera 最早發明的蒸汽壓力咖啡機,展示於 Central Cafe Budapest。圖片來源)
作為咖啡的重要發展國家,今天在義大利境內有各式各樣的咖啡形式。以下介紹幾個基本款式:
義大利人最常喝的咖啡,絕對是 Espresso,也就是我們說的「濃縮咖啡」。
但是在義大利並不會叫它 Espresso,而是直接叫「Caffe」。對義大利人來說,咖啡最原初的樣子就是濃縮咖啡。
做一杯濃縮咖啡是一門需要技巧和精準的工藝。從選豆、烘焙、研磨粗細、水溫、壓力與萃取時間都是關鍵。一般 Espresso 的做法是 9 倍大氣壓的蒸氣,進行 25 秒萃取。
好的 Espresso 上層也要有金黃的 crema,至少要佔咖啡體積的 1/10,並能維持三分鐘不消散。這個 crema 層可以增添咖啡的香氣層次跟口感。
而隨著萃取時間不同,濃縮咖啡也可以做出不同的濃度分別。例如在點咖啡的時候,你也可以指名不同的濃縮咖啡:
「Caffè Corto」:萃取時間短,水量更少,口味偏濃。
「Caffè Lungo」:萃取時間長,加入更多熱水,口味比較淡一點。
「Caffè Doppio」:就是「雙份」的意思,風味最濃烈。
在一些特別講究的咖啡館,店家可能會附上一杯開水,讓你在品嚐咖啡前,先用開水沖洗口腔,刷新味覺。
(陽光下的濃縮咖啡。圖片來源)
卡布奇諾(Cappuccino)是義大利人除了 Espresso 以外,最經典的咖啡款式。
卡布奇諾的結構是 1/3 濃縮咖啡,1/3 牛奶,再加上 1/3 的綿密奶泡,呈現出層次分明的口感,會用一個大的陶瓷杯子盛裝。
卡布奇諾表面也可以做出「咖啡拉花」,可能再撒上一點可可或肉桂粉,增添香氣。
傳統的義大利人,過 11 點是不喝卡布奇諾的。因為卡布裡面含有大量牛奶,義大利的傳統智慧覺得喝牛奶會消化不良,尤其過中午就要吃午餐了,不應該再喝。
另外,卡布奇諾也因為口味偏甜,傳統上被義大利人當成「液態甜點」,一般留著在早上搭配甜可頌當早餐。
不過,義大利的咖啡文化最近也漸漸有在轉變。過午不喝卡布奇諾是一種老派傳統,在比較新潮的城市(例如米蘭)、人口組成多樣的觀光區就比較沒有這樣的習俗。
(在羅馬咖啡館中的卡布奇諾。圖片來源)
拿鐵(Caffè Latte)和拿鐵瑪奇朵(Latte Macchiato)兩個都是重乳派咖啡,常常被放在一起介紹,但其實還是有些差別。
在比例上,兩者的「咖啡:牛奶」比例都是「1:5」到「1:10」左右,每間店不太一樣。
但做法上,拿鐵(Caffè Latte)是先加入濃縮咖啡,再加上熱牛奶,上面飄著一層薄薄的奶泡。
拿鐵瑪奇朵(Latte Macchiato)則是完全相反:先把牛奶蒸熱,然後才把濃縮咖啡從上面「染色」下去(在義大利文裡「Macchiato」是「沾染」的意思),形成三層分明的結構:底層熱牛奶、中間咖啡、頂層厚奶泡。
因此,瑪奇朵的咖啡味道會比拿鐵更突出,也比較有層次感。
(拿鐵瑪奇朵,顯示出牛奶、咖啡與奶泡的分層結構。圖片來源)
雖然都叫瑪奇朵,「咖啡瑪奇朵」(”caffè” macchiato)跟「拿鐵瑪奇朵」( “latte” macchiato)又完全不一樣。
「拿鐵瑪奇朵」以牛奶為主體,下去「染色」的是濃縮咖啡;
「咖啡瑪奇朵」則是以濃縮咖啡為主體,下去「染色」的是牛奶。
所以咖啡瑪奇朵,基本上還是濃縮咖啡,只是多加了一點點牛奶減少咖啡的苦味,整杯的大小也不會超過 90 毫升,還是屬於「咖啡純粹主義者」的飲料。
甚至還有更極端的,只放奶泡不放奶,那就叫做「 咖啡詩瑪朵 (caffè schiumato)」。
這兩種咖啡因為牛奶使用得少,都是比較便宜的咖啡,通常只要 1~2 歐元。
(小小杯的咖啡瑪奇朵,放在玻璃杯裡非常有質感。圖片來源)
義大利人的維也納咖啡,是以濃縮咖啡為基底,加入溶化巧克力,表面裝飾鮮奶油,最後再灑上巧克力碎片。
據說這個咖啡的最早來源,是因為馬夫想在馬車上喝咖啡,但是馬車搖搖晃晃的,走一趟咖啡就全灑光了。後來才想到在上面加上一層鮮奶油,稍微減緩一點咖啡潑濺的問題。
義大利的維也納咖啡,也跟奧地利(Austria)的傳統版本稍微不太一樣。奧地利的傳統維也納咖啡會加一點點熱水,一定要放在高玻璃杯裡;義大利的則不放熱水更濃厚一點,也會放在卡布奇諾大瓷杯裡面。
大麥咖啡,非常義大利特色的「麥仔茶」。據說是因為二戰時代,咖啡豆普遍缺乏,當時把大麥拿來烘焙,作為咖啡替代品。
大麥咖啡會用特殊的歐佐壺(Orziera)沖煮(長得有點像摩卡壺),也有即溶包的版本,只需將大麥粉加熱水攪拌,再依喜好加入牛奶或糖就好了。
大麥咖啡不含咖啡因,帶著麥芽香,是給那些不想喝咖啡因的人的一個健康替代品。
(製作大麥咖啡的傢俬們。大麥咖啡的煮法是用類似摩卡壺結構的特殊咖啡壺去做成。圖片來源)
在夏天非常受歡迎的「義大利冰搖咖啡」,做法是在雪克杯中放入冰塊,雙份濃縮咖啡和糖漿,用力搖 45 秒,讓咖啡跟空氣混和產生綿密的泡沫,然後再過濾掉碎冰塊,倒入高腳馬丁尼杯中。
Shakerato 中沒有任何牛奶,但因為和空氣大量混和,口感是很滑順的,且表面還會有一層咖啡「奶泡」,光看就很消暑。
有些咖啡館還會加入香草精、利口酒或巧克力碎片,做出不同的口味。
人蔘咖啡是比較新的喝法,約 2000 年代時開始出現在米蘭(Milan),到 2019 年普及,各咖啡館和販賣機都喝得到。
人蔘咖啡混合了咖啡粉和人參根萃取物,顏色近似卡布奇諾,味道有一點像是混和香料的印度奶茶。咖啡因量比普通咖啡低,但有提神功效,還能幫助消化、穩定血壓。
根據維羅納(Verona)大學的調查顯示,人蔘咖啡在大學生中非常受到歡迎(尤其是女學生),常作為提神能量飲料的替代品。
但要注意的是,市面上人蔘咖啡的品質很不穩定,許多都是摻了人工香料和色素。如果本身有在服藥或有特殊疾病,建議喝之前先跟醫生確認。
誕生於北義的「亞歷山德里亞(Alessandria)」,卡爾帕諾(Carpano)咖啡館。其實這個咖啡跟摩洛哥沒有太大的關係,只是因為咖啡色澤很像摩洛哥皮革才得名。
摩洛哥咖啡是巧克力控的咖啡。咖啡師會先在玻璃杯底部加上巧克力醬(或 Nutella),加入濃縮咖啡,注入奶泡,最後再灑上可可粉。(有時還會再加熱巧克力。)
(圖片來源)
這個名字很好玩,Corretto 的意思是「修正過的」,Caffè Corretto 意思是「正確的咖啡」,有點反映義大利人愛喝酒的個性。
Caffè Corretto 做法很簡單,就是濃縮咖啡加入少量烈酒,可選擇格拉巴酒(Grappa)、三比卡酒(Sambuca)或白蘭地(Brandy)。有些店會直接將烈酒倒入咖啡,也有些是分開供應,讓客人自己決定加多少。一般是晚餐之後的飲料。
這種「咖啡加烈酒」的喝法在歐洲非常普遍,西班牙的卡拉吉洛(Carajillo)和斯堪地那維亞的卡菲卡斯克(Kaffekask)都有相似的作法。
(濃縮咖啡與 Sambuca 茴香酒,讓你自己加進去乾了。圖片來源)
Bicerin 其實跟維也納咖啡有點像,在透明無把手的玻璃杯中依序加入濃縮咖啡、熱巧克力與鮮奶油,做出三個層次的組合。飲用時不攪拌,讓各層在口中自然融合。
在北義寒冷的冬天裡,手裡捧一杯 Bicerin 是人生一大享受。據說畫家畢卡索(Picasso)也是 Bicerin 的愛好者。
這個咖啡 1700 年代誕生在北義杜林(Torino)的比切林咖啡館(Caffè Al Bicerin)。這間咖啡館就位在康索拉塔教堂(Consolata Church)對面,有點像是廟口小吃一樣,是個人潮聚集地。
(在比切林咖啡館喝比切林。圖片來源)
「站著喝咖啡」是義大利咖啡文化最特殊的地方。這種時刻讓人們可以跟咖啡師和其他客人交談,是人們短暫充電休息的地方。
義大利人也很堅持,咖啡必須是一個人人可以享用的生活小確幸。
1911 年,義大利政府訂定咖啡「銅板公定價」,區分出「站著喝」與「坐著喝」的價格差異,讓所有義大利人都能以一歐元左右的價格享用咖啡。
即便在物價最高的米蘭,濃縮咖啡也只是漲到 1.3 歐元左右,但大多數地區咖啡仍然保持在 1 歐的價格。
這個限制非常嚴格,在 2022 年,一位佛羅倫斯的咖啡館老闆因沒有寫出濃縮咖啡的價格,客人在結帳時被收了 2 歐元,一氣之下報警,結果老闆就被罰款了。
這是義大利文化很奇特的地方:人們願意為了葡萄酒花好幾十歐元的大錢,但對於咖啡卻始終認為「公道價」就是 1 歐。
在義大利咖啡館,你不太會看到有人用筆電在工作。
咖啡在義大利社交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。人們在吧台邊喝「義式濃縮咖啡(Espresso)」時,很常就自然地聊上幾句。
就算是正式的工作場合,也有屬於同事之間的「咖啡休息(Pausa Caffè)」。這點跟美國和台灣咖啡廳一部分是用來工作讀書的地方很不一樣。
卡布奇諾(Cappuccino)在義大利是早餐飲品,搭配甜點食用。
義大利人認為餐後喝牛奶會影響消化,這觀念深植人心。這不是硬性規定,但已成為代代相傳的習慣。
義大利人午餐後偏好不含奶的咖啡。上午 11 點後點卡布奇諾,會被認出是遊客。
在義大利,人們喝咖啡的地方主要是在「 Bar 」裡面。
這個字雖然在台灣都翻成「酒吧」,但對義大利人意義不太一樣。
在義大利,Bar 這個詞最早出現在 1897 年的字典中,指「供應甜點、三明治和飲料的場所」。存在的功能是給人們一個日常生活中休息、充電、吃點心喝飲料的地方,意義更接近台灣的「小吃店」或「小七」。
全義大利約有 15 萬家 Bar ,每家平均一天供應 175 杯濃縮咖啡。聚集密度跟台灣的小七一樣高。
今天的 Bar 白天會賣咖啡,晚上則供應酒類變成酒吧(例如 Aperitivo 開胃酒)。Bar 也是一種社交中心,人們會在這裏閒聊、看報紙、一起看足球。
1983 年,星巴克(Starbucks)創辦人霍華德·舒茲(Howard Schultz)就是在米蘭愛上這種 Bar 的氛圍,想把 Bar 的感覺帶回美國,才回去在西雅圖創辦星巴克。
義大利人很不習慣外帶咖啡。
義大利唯一會做咖啡外帶的時候,大概只有 2019 年新冠疫情期間,義大利咖啡館短暫提供外帶服務。疫情過後,人們又回到吧台喝咖啡的常態。
一方面是因為,喝咖啡是一個節奏很快的事情,一杯濃縮咖啡站著喝,大概都不超過十分鐘。
另一方面,喝咖啡是一種社交意義很重的活動。如果你在路上跟人巧遇了,隨時可以提議喝一杯咖啡,稍微延續一下話題再分開。外帶自己喝,就沒有這個意義了。
在義大利街頭,如果你看到有人手拿著紙杯咖啡,那個通常是美國觀光客。
義大利人真的是咖啡成癮,平均一天喝 4 杯咖啡,從早到晚都可以飲用。
他們喝的也都是小小杯的濃縮咖啡,甚至晚餐之後也會來一杯咖啡酒(caffe correcto)。
「晚餐之後也喝,不會睡不著覺嗎?」
其實還好,因為濃縮咖啡的萃取時間很短,一杯也只有 25 毫升,裡面的咖啡因會比一般用滴漏的咖啡因還少。
而晚餐後喝的有烈酒,某種程度上也是平衡掉了咖啡因的效果。
老一輩的義大利人喝咖啡,常常會加超大量的糖。在義大利有個說法:「沒有糖的咖啡,如同一個沒有愛的吻。」(Un caffè senza zucchero è come un bacio senza amore)
甚至更誇張的,還會說:「湯匙能直立時,咖啡裡的糖才夠多。」
因此,你在義大利咖啡館裡,一定會看到吧台和桌上有放白糖、蔗糖和代糖。
但這個風氣有在改變。近年來,越來越多人開始直接品嚐咖啡原味。糖包的份量也從過去的大包裝減少到現今的 4 克。
有些地區精品咖啡的風氣比較興盛,例如在「薩勒諾(Salerno)」和「阿瑪菲(Amalfi)」等地方,咖啡館會使用比較好的咖啡豆,不加糖的人就比較多。
摩卡壺(Moka Pot)起源自 1930 年代,由阿方索·比亞萊蒂(Alfonso Bialetti)發明。當時的義大利整處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,經濟低迷,很多人沒有錢去咖啡館喝蒸汽壓力沖泡的濃縮咖啡。
這個八角咖啡壺問世後,雖然做不到專業的蒸汽咖啡機壓力,但還是可以沖出像樣的濃縮咖啡。從此,家家戶戶都可以喝到好喝的濃縮咖啡。
現在,摩卡壺在義大利家庭中的普及率高達 90%,完全是義大利設計的代表作。咖啡商會賣專門給摩卡壺用的咖啡粉,連你租個公寓,房東可能都會附上摩卡壺。
除了世界聞名的「摩卡壺」以外,義大利還有一個比較少人知道的咖啡壺:「拿坡里咖啡壺(napoletana)」
拿坡里壺不使用壓力,而是用兩個壺組成,一端煮熱水,中間放咖啡粉,熱水煮好之後倒轉過來經過咖啡粉,滴漏到另一端的咖啡壺中。因此煮出來的咖啡濃度比摩卡壺稍淡一點,口感介於滴漏咖啡與法式濾壓壺之間。
這個咖啡壺最早由法國人莫里茲(Morize)在 1819 年發明,隨後在南義那不勒斯(Naples)一帶普及,因此得名。在坎帕尼亞(Campania)地區,它還有一個很可愛的別名叫「庫庫瑪(Cuccuma)」。
形狀特殊的「那波里壺」在義大利電影中很常出現,完全是義大利專屬的文化符號。
現在市面上仍有銅製、鋁製和不銹鋼等不同材質的那波里壺,部分品牌也有推出插電版本,不用在爐子上加熱。
義大利每種咖啡都有一個標準的容量,例如濃縮咖啡(Espresso)會使用 25 毫升的杯子,卡布奇諾(Cappuccino)則用 180 毫升的瓷杯。
另一方面,義大利人喝咖啡節奏很快,是一個小杯濃縮咖啡,快速喝完的東西。這跟美國人喜歡拿在手上慢慢喝的文化不一樣。
所以在義大利,你幾乎不會看到有大杯中杯小杯的咖啡。
一個很好玩的地方是,星巴克(Starbucks)用來表示杯子大小的 Tall、Grande、Venti、Trenta 的確是義大利文,但其實 Venti 是「20」、Trenta 是「30」,都是在說美國飲料容量的「盎司」。
也就是說,星巴克的杯子大小單位,其實只是美國人用義大利文來稱呼杯子大小,顯得好像很厲害一樣。
台灣也有些零食會在包裝上寫日文,看起來就比較高級。人嘛,總是要借個光。
對,你大概知道了,就跟肉丸義大利麵是美國發明的一樣,加入檸檬汁跟氣泡水的西西里咖啡也不是義大利本土的飲料——至少不是西西里。
在南義大利的坎帕尼亞地區(Campagna),咖啡加上檸檬的做法是有的,但只是小杯的濃縮咖啡加上一片檸檬,稱為「檸檬咖啡(Caffè al Limone)」
這個在咖啡中加上檸檬的做法,可能來自經濟蕭條時期,咖啡太難喝了,用一點檸檬中和苦味。
在我查資料的時候,其實也沒有看到其他國家有「Sicilian coffee」的用詞。所以非常高機率,「西西里咖啡」這個清爽的夏季氣泡咖啡,是台灣人的發明。
會使用「西西里」這個字,大概是因為當地盛產檸檬,用來取一個漂亮的名字。
如果真的要說「西西里本地的傳統咖啡」,那其實是「神父咖啡(Caffè d'un Parrinu)」——加入肉桂、丁香與巧克力調味的咖啡,跟檸檬完全沒有關係。
所以,如果你去西西里玩,跟當地的咖啡廳說想要「西西里咖啡」,你絕對會看到當地咖啡師給你滿臉的西西里人問號。
如果你是咖啡愛好者,去義大利旅遊絕對是一場朝聖之旅。
以下推薦幾個一定要造訪的地點:
崔耶斯特(Trieste)是義大利最大的港口,同時也被稱為「咖啡之都」,從 19 世紀末開始就有大量的咖啡館、烘焙廠聚集。國際知名咖啡品牌如 Hausbrandt(1892年)和 Illy(1933年)均誕生於Trieste,許多歷史悠久的咖啡館至今仍在營業。
作為港口,Trieste 人喝咖啡的方式,也跟義大利其他地方很不一樣。
例如,濃縮咖啡並不是叫「caffe」,而是叫「nero」(黑色的);卡布奇諾也不叫「Cappucino」而是「cappo in b」(裝在玻璃杯的小卡布)。當地的咖啡大多數都是裝在玻璃杯內,據說跟水手喜歡有個玻璃杯可以暖手有關,不喜歡太過精緻的瓷杯。
Trieste 人甚至沒在管「11 點後不喝卡布奇諾」的規則,全天候供應有奶的咖啡。這點義大利人不會有意見,畢竟這裏是咖啡首都。
如果你來到 Trieste ,建議去兩家咖啡館看看:
創立於 1825 年,是 Trieste 最古老的咖啡館,內部保留奧匈帝國時期的精緻裝潢,曾是眾多文學家和知識分子聚會場所,也是第一家在城市引進冰淇淋的咖啡館。
創立於 1839 年,位於統一廣場(Piazza Unità d'Italia),以鏡子反射燭光和油燈聞名,因此得名。曾是作家 James Joyce 最喜愛的咖啡館。
作為歐洲第一個接觸到咖啡的港口,你可以在威尼斯找到歐洲最古老的咖啡館:花神咖啡館(Café Florian)。
開業於 1720 年,位於聖馬可廣場,最初名為「凱旋的威尼斯」(Alla Venezia Trionfante),後來才因為創始人名字有「Florian」一次改名為「花神」。
咖啡廳內部有鍍金的鏡子、大理石桌面、紅絲絨座椅,被獲選為世界十大最美咖啡館第二名。許多歷史名人都來過這裡喝咖啡,例如狄更斯、海明威、卡薩諾瓦等。
來這裡建議一定要喝喝看「Casanova 熱巧克力」,這是被獲選為世界五大巧克力之一的世界級飲料。
Orsonero Coffee:位於 Lima 地鐵站,室內設計簡約現代,採用木質元素,保留義大利傳統的吧台文化,同時也引入現代精品咖啡理念。是當地人社交聚會的熱門據點。據說,這裏的咖啡師接受你在下午點有奶的咖啡。
Princi:除了咖啡,也有供應麵包、披薩和甜點的複合式烘焙坊,從早餐到晚餐都有開。Princi 和星巴克的米蘭典藏門市合作,由 Princi 供應星巴克的麵包和點心,而 Princi 店內的咖啡機上也有星巴克的標誌。
Egalité:義式咖啡結合法式甜點,店內能買到義大利少見的可麗露。
希臘咖啡館(Antico Caffè Greco):開業於 1760 年,地點靠近西班牙階梯,是義大利第二古老的咖啡館,僅次於威尼斯花神咖啡,已被列為義大利文化遺產。歌德、濟慈、尼采、李斯特、布拉姆斯等歷史名人都曾在這裏喝過咖啡。
---
旅行社,是連接人與世界的橋樑。
身為一群深度玩家,我們的熱情,就是帶你遊遍全世界。
關於旅行,真正重要的問題,都不是去哪裡、怎麼去、玩什麼...這些行程的規劃都交給我們就好。
真正重要的問題是:人生只活一次,你何時出發?
來看看職人團隊操刀,為你設計的精彩行程